參考消息網11月3日報道 外媒稱,中國在其成為全球太空強國的宏大計劃中又邁出了一步,成功完成了無人航天器的再入返回。
  據法國《費加羅報》11月1日報道,前往月球然後返回,這是中國24日發射的飛行器的計劃,旨在為預計於2017年發射的嫦娥五號探測器做準備。中國人希望掌握高精度的可以往返月球的技術以及高速再入返回技術。
  法國國家航天研究中心太陽系探測計劃負責人弗朗西斯·羅卡爾解釋說:“當飛行器從月球返回時,其速度高於每秒11公里,遠比不到每秒8公里的傳統低軌道返回速度快得多。就熱度而言,兩者更是天壤之別。在實驗室進行必要的技術測試毫無可能,因此取得實際經驗是不可或缺的。”
  這一次,中國工程師並未讓探測器登月。中國已經通過嫦娥三號測試了登月技術,甚至派出了“玉兔”號月球車。不過後者在月球糟糕的環境里發生了機械故障。
  要想完成採樣返回任務(中國預計要帶回2公斤月壤)還需要實現再次起飛並與軌道飛行器對接以開始返程之旅。這正是美國人和蘇聯人此前使用的技術。人類最近一次進行採樣返回還是1976年。中國人已經證明瞭自己的載人航天能力。
  羅卡爾強調:“目前看來,中國人完美地遵循著他們的日程表。”中國人認真地對待月球計劃,因此在前往火星的競爭中落後。印度成為首個探測器進入火星軌道的亞洲大國。不過,如果中國能夠征服它確定的終極挑戰——載人登月——這一步的落後將很快被遺忘。2025年前,這一夢想恐怕還不會實現。
  據德國《世界報》網站11月1日報道,中國首次成功完成了繞月飛行器的回收任務。據新華社報道,無人繞月飛行器旨在為今後的一項探月任務測試技術——中國計劃在2017年的任務中收集月壤並返回地球,目前此舉只有美國和蘇聯成功完成過。
  北京多年來實施著一項極具雄心的太空計劃,官方的焦點迄今為止集中在商業和科研用途。“玉兔”號月球車登月是這一計劃的重要一步。
  對北京來說,這一由軍方參與的太空計劃是該國國際地位日益上升以及在科技方面追趕西方和俄羅斯的象徵。中國航天飛行的宏偉目標是將航天員送上月球。但對此還沒有設定目標日期。
  據埃菲社11月1日報道,中國的再入返回飛行試驗返回器11月1日成功返回地球。這是中國首次實施無人繞月飛行返回任務,這也使中國成為繼美國和蘇聯之後第三個完成這項試驗的國家。
  據中國官方媒體報道,該再入返回飛行試驗返回器是中國研製的首個此類返回器,它的目標是試驗探月返回技術。
  中國國防科工局副局長吳艷華強調,這次任務收集到許多資料,併為未來的任務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據英國《每日電訊報》網站11月2日報道,此舉是一項太空計劃的最新進展,中國領導人視其為贏得國際尊重的一種重要方式。一些中國科學家已經表示,他們希望太空探索能夠幫助他們發現寶貴的自然資源,有助於滿足該國對原材料的大量需求。
  北京已經再三堅稱,並非試圖與其他國家競爭。據新華社稱,中國無意參與任何“太空競賽”。
  然而,幾乎沒有人懷疑一場高度緊張的亞洲太空競賽正在進行,中國和印度的科學家們正在奮力爭奪優勢。
  9月,中國已經被其區域對手印度趕超,印度的一個探測器成功進入火星軌道,而中國此前進行這一嘗試時失敗了。
  去年12月,中國成為近40年裡首個完成“月面軟著陸”的國家,並部署了被命名為“玉兔”的月球車。
  北京最新的太空任務旨在“驗證技術”,為2017年前後嫦娥五號執行無人月球採樣返回任務“探路”。
  
  【延伸閱讀】中國繼美蘇之後成為回收繞月飛行器的第三個國家
  
  點擊圖片進入下一頁
  11月1日,經過漫長而充滿艱險的返回徵程,中國探月工程三期再入返回飛行試驗器的返回器成功在著陸區預定區域降落。新華社記者任軍川 攝
  
  點擊圖片進入下一頁
  11月1日,經過漫長而充滿艱險的返回徵程,中國探月工程三期再入返回飛行試驗器的返回器成功在著陸區預定區域降落。新華社記者張領 攝
  繼蘇聯和美國之後,中國成為了成功回收繞月飛行器的第三個國家。
  1日晨,中國探月工程三期再入返回飛行試驗返回器在中國內蒙古中部預定區域降落。這是中國航天器第一次在繞月飛行後再入返回地球。
  它標志著中國已全面突破和掌握航天器以接近第二宇宙速度的高速再入返回關鍵技術,為確保嫦娥五號任務順利實施和探月工程持續推進奠定了堅實基礎。
  “任務成功,非常完美。”著陸場站氣象臺教導員齊華第一時間給父親齊收金髮送了一條信息。父子二人分別是氣象臺建站43年來第一任和第四任站長。
  “小飛”是網友給中國探月工程三期再入返回飛行試驗器的昵稱。這次試驗的目的是通過真實飛行,獲取試驗數據,驗證未來探月三期主任務星嫦娥五號再入返回地球的關鍵技術。
  10月24日凌晨,“小飛”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由長征三號丙運載火箭發射升空。八天的“地月旅行”中,飛行試驗器經歷了地月轉移、月球近旁轉向、月地轉移。最後,飛行試驗器的服務艙和返回器成功分離,返回器成功返回。
  國防科工局副局長、國家航天局副局長吳艷華說,經歷了大約84萬公里的太空飛行,試驗器將以半彈道彈跳式高速再入返回,獲得大量重要的實驗數據。
  探月工程三期副總設計師郝希凡表示,這次飛行任務為探月工程三期驗證了返回器氣動外形設計、防熱、“半彈道跳躍式”高速再入導航制導與控制系統、月地返回及再入返回地面測控支持能力、可靠著陸、可靠回收六項技術。
  中國探月工程2004年立項,以無人探測為主,分“繞”“落”“回”三步走。
  十年來,由國防科工局牽頭實施的探月工程進展順利。嫦娥一號2007年10月24日發射,圓滿完成一期“繞月”使命後於2009年3月成功受控撞月。嫦娥二號2010年10月1日發射,獲得了世界首幅7米分辨率全月圖,對嫦娥三號預選的落月區域進行重點探測。嫦娥三號2013年12月2日發射,12月14日實現月面軟著陸。嫦娥四號原本是嫦娥三號的備份星。探月二期“落月”任務完成後,嫦娥四號任務還在深化論證中。
  預計2017年前後執行的嫦娥五號任務面對的挑戰,除了此次“小飛”試驗的高速返回外,還有月面採樣、月球軌道的交會對接和月面起飛。(餘曉潔 王聰 王春燕)
  (2014-11-01 14:22:13)
  
  【延伸閱讀】中國探月工程三期“首戰”的九大“首次”
  
  點擊圖片進入下一頁
  11月1日,經過漫長而充滿艱險的返回徵程,中國探月工程三期再入返回飛行試驗器的返回器成功在著陸區預定區域降落。圖為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內。張素 攝
  中新社北京11月1日電 題:中國探月工程三期“首戰”的九大“首次”
  作者 張素 蔡金曼 薑寧
  中國探月工程三期再入返回飛行試驗器於北京時間11月1日返回地球。多位專家受訪時表示,這個被視作嫦娥五號任務的“先行者”,以實現多個“首次”而在中國探月史上意義深遠。
  首次實現繞月自主返回
  與神舟飛船返回艙從近地太空軌道返回的第一宇宙速度(7.9公里/秒)相比,“小嫦娥”再入返回飛行試驗器是以接近第二宇宙速度(11.2公里/秒)進入大氣層。“高速跑車和拖拉機的剎車距離不同”,中國探月工程測控與回收系統副總師周建亮打了個比方。
  按照中國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步計劃,飛行試驗器所承擔的主要任務是“回”。“小嫦娥”平穩落地,意味著中國已掌握航天器以接近第二宇宙速度的高速再入返回關鍵技術。
  首次採用半彈道跳躍式軌道設計
  “小嫦娥”在高速返回大氣層時受控躍起,經過滑行後再次進入大氣層並飛向落區,中國探月工程三期副總設計師郝希凡說,這種像是“打水漂”的軌道設計目的是降能減速。
  軌道對控制精度提出極高要求,飛行器再入角所能允許的誤差範圍約為正負0.2度。“如果把地球比作一個籃球,只有一張薄紙那樣的縫隙才能讓飛行器安全進入。”周建亮說。
  首次採用國產宇航級環路熱管
  試驗器熱控分系統主任設計師寧獻文說,返回艙在再入階段的錶面溫度將超過2000攝氏度。為確保返回艙內各種儀器正常工作,他們研製出多種特殊防熱和傳熱材料,還採用了密度小、耐受力強的國產宇航級環路熱管。
  返回器在高速返回時因與大氣劇烈摩擦後錶面升溫,形成等離子鞘,有效通訊由此中斷,俗稱“黑障”。周建亮說,為應對任務的兩次“黑障”,控制中心提前註入延時控制數據指令,相當於授予“錦囊”。
  首次將測控天線安裝正負Z軸
  測控天線常被安裝在衛星的正X軸,意味著對地面測控站的指向固定。此次返回器被安裝在正X軸,由此確保在大部分巡航階段都能朝向太陽以保證能源供給。
  將測控天線安裝在正負Z軸,意味著地面測控站需根據軌道變化實時測量與返回器的關係。“為高精度瞄準再入角,預設了6次中途修正,不過需要調整微小,最終取消了3次。”北京航天飛控中心總體室副主任吳風雷說。
  深空干涉測量中心首次實時參加
  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新建的深空干涉測量中心自主研製出國內首套基於光纖的連線干涉測量系統,處理精度優於10皮秒。該中心還首次建立了無線電測月數據接收處理原型系統,繼美國“阿波羅時代”後30年來,國際上再次開展無線電測月科學研究。
  首次啟用部分監測站
  周建亮說,此次包括中國“遠望”號測量船隊、國內外陸基測控站、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及西安衛星測控中心共同組成航天測控通信網。
  曾參與嫦娥一號至三號任務的北京航天飛控中心總師助理宋軍,此役擔任測控通信指揮部飛控組副組長,他說有五六個測控站在探月工程中也屬首次啟用,在返回關鍵點進行跟蹤。
  首次啟用長三丙增強型火箭
  肩負運載任務的長征三號丙改II型改進型火箭是首次亮相。該火箭比長征三號丙基本型約高出1.5米,航天科技集團長三甲系列運載火箭主任設計師胡煒說,“運載能力從3.8噸提升至3.9噸,可以給客戶提供更多選擇”。
  該款火箭的另一“增強”是應用5兆碼率測量技術,“設計人員可在火箭上設置更多參數,這是國內現役火箭首次採取的技術”。
  首次利用剩餘燃料調整火箭末級
  火箭末級與探測器一起進入自由返回軌道、再入地球,“火箭末級無法像探測器一樣姿態受控,落區範圍不好預估,地面防護存在困難。”胡煒說,為避免末級不受控再入地球的影響,此次完成主任務後火箭利用箭上剩餘的能源,主動進行軌道調整。
  “既把火箭剩餘能源排放,降低解體爆炸的可能性,又使火箭末級離開再入軌道,進入相對穩定的大橢圓軌道。”
  首次高軌道搭載國際衛星
  本次任務還搭載發射了一顆盧森堡4M小衛星,主要用於驗證衛星長效電池工作情況。胡煒說,中國長征系列火箭早有商業搭載服務,但對執行高軌任務的長三甲系列火箭來說尚屬首次。
  盧森堡方面表示,衛星啟動、數據傳輸等均與預期相符,對中國火箭給予好評。
  (2014-11-02 06:56:13)
  
  【延伸閱讀】新聞鏈接:中國探月時間表
  新華網北京11月1日電(記者餘曉潔、吳晶晶)中國探月工程2004年立項,以無人探測為主,分“繞”“落”“回”三步走。
  “繞”為一期,研製和發射中國首顆月球探測衛星,突破繞月探測關鍵技術。
  “落”為二期,首次月球軟著陸和自動巡視勘測,突破月球軟著陸、月面巡視勘察、深空測控通訊與遙控操作、深空探測運載火箭發射等關鍵技術。
  “回”為三期,首次月球樣品自動取樣返回探測,突破月面採樣、月面上升、月球軌道交會和返回地球等關鍵技術。
  由國防科工局牽頭實施的探月工程進展順利。
  “嫦娥一號”2007年10月24日發射,圓滿完成一期“繞月”使命後於2009年3月受控撞月。它獲得了120米分辨率全月球影像圖、三維月球地形圖等成果和大量原始科學數據。科研人員據此編製了中國首幅月球虹灣區域的地質圖和構造綱要圖。
  “嫦娥二號”2010年10月1日發射。作為“嫦娥三號”先導星,“嫦娥二號”獲得了世界首幅7米分辨率全月圖,對“嫦娥三號”預選的落月區域進行重點探測。在實現既定工程目標和完成科學探測任務後,開展了日地拉格朗日2點環繞探測。在距地球700萬公里處實現了對圖塔蒂斯小行星的飛越交會探測。目前,“嫦娥二號”已突破1億公里深空。
  “嫦娥三號”2013年12月2日發射,12月14日實現月面軟著陸;12月15日,巡視器駛離著陸器到達月面,實現著陸器和巡視器兩器分離,兩器互拍。著陸器開始就位探測,巡視器開展自動巡視勘察。
  隨著“繞月”“落月”成功實現,中國探月三期大幕拉開。
  “嫦娥四號”原本是“嫦娥三號”的備份星。探月二期“落月”任務完成後,嫦娥四號任務還在深化論證中。
  “嫦娥五號”預計2017年前後發射,執行月球樣品自動取樣返回探測任務。
  為“嫦娥五號”以接近第二宇宙速度(11.2公里/秒)再入返回地球的相關軌道設計、氣動、熱防護、制導導航與控制等關鍵技術,中國探月工程決定實施一次再入返回飛行試驗。飛行試驗器“小飛”於2014年10月24日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發射,11月1日順利返回。
  (2014-11-01 11:52:20)
  
  【延伸閱讀】 探月工程三期再入返回飛行試驗獲得圓滿成功 返回器在預定區域順利著陸
  11月1日,工作人員對返回器進行現場處置。當日,再入返回飛行試驗返回器在內蒙古四子王旗預定區域順利著陸,我國探月工程三期再入返回飛行試驗獲得圓滿成功。 新華社記者 鞠煥宗 攝
  
  點擊圖片進入下一頁
  (2014-11-01 09:30:16)  (原標題:中國“奔月長征”遵循日程表 外媒贊步伐穩健)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yizzdhcfld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